醴 陵 磁 业 之 琐 谈
镇海·蔡小军
醴陵是我国著名的陶瓷生产地,距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至清代末期,当地制瓷业日益式微,随着洋瓷的侵入,也激发着有志之士欲图振兴。1905年,湖南凤凰人熊希龄以出洋考察宪政大臣的二等参赞官身份东游日本,发现日本瓷业技术先进、产品精良。回国后,熊希龄与醴陵举人文俊铎等共赴醴陵各粗瓷产地进行实地调查,找出生产落后的主因,并进一步对市场状况加以分析和研究。当时,熊希龄亦呈文禀请湖广总督端方等,要求设立瓷业公司,振兴民族工业,获得端方等人的赞许和支持。1906年,熊希龄在醴陵城北姜家湾创立官办“湖南醴陵瓷业学堂”,设陶画、轱辘、模型三科,分永久和速成(6个月一期)两班授课,并聘请景德镇制瓷技师及日本技师安田乙吉、大凡理吉等为教员,培养瓷业人才。同年,熊希龄又成立“商办湖南醴陵磁业制造有限公司”(随后改名为“湖南瓷业有限公司”),出任首届总理,拟招集股本银5万元,分作2000股,每股银圆25元,在瓷业学堂前购地建设厂房,并引进日本最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开启了醴陵由粗瓷生产到细瓷开发的新纪元。
该瓷业公司专以制作上等瓷器为宗旨,极为重视技艺上的精益求精,曾研发出著名的“醴陵釉下五彩瓷”。在1909至1915年间,醴陵釉下五彩瓷曾先后参加了湖北武汉劝业奖进会、南洋劝业会等,均荣获一等之荣誉。尤其是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太平洋世博会”上,醴陵釉下五彩瓷的代表作“扁豆双禽瓶”一举夺得金奖,被誉为“东方陶瓷艺术的高峰”。自此,醴陵瓷器名扬华夏,成为中国陶瓷的一大特色。
熊希龄(1870-1937年),字秉三,号双清居士,湖南凤凰人。自幼天生聪慧,被誉为“湖南神童”。15岁中秀才,22岁中举人,25岁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受梁启超、唐才常影响,主张维新立宪。1897年与谭嗣同在长沙创办时务学堂,任总理;复参与创设南学会,创办《湘报》,藉以推动变法维新。1898年戊戌事变后,熊遭革职并交地方官严加管束。自赵尔巽出任湖南巡抚,对其备加提携;后赵升任东三省总督,委熊为屯垦局总办。清廷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时,熊以二等参赞官名义随行,返国后屡有升迁,曾任东三省农工商局总办、奉天盐法道、东三省财政监理官等职,素有理财能手之称。1912年辛亥革命后,熊赴沪拥护共和,4月任唐绍仪内阁财政部长,7月辞职,旋任热河都统,次年被推为进步党名誉理事。1913年当选北洋政府第一任国务总理兼财政总长,1914年2月被迫辞职,乃转向慈善和教育事业。1918年在北京香山静宜园成立香山慈幼院,培育人才,曾任世界红十字会中华总会会长。1928年任国民政府全国赈济委员会委员,九一八事变后投身救国抗日活动,倡导募捐,设立伤兵医院和难民收容所。1937年12月25日在香港逝世,享年68岁,当时国民政府为其举行了国葬仪式。遗著有《香山集》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