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国 钞 票 雕 刻 师 赵 俊 先 生传
赵俊(1910-2010年),江苏常州人,12岁时进入中华书局印刷所雕刻课当学徒,师从雕刻名家沈逢吉先生,时中华书局以印刷有价证券而闻名。早在20年代,印刷所副所长唐驼先生就致力于凹版印刷业务的筹设,从国外引进雕刻制版设备,聘请留日技师、名雕刻家沈逢吉为雕刻课主任。中华书局得以承接公债券、航空奖券和绝大部分钞券、邮票的印刷业务,其原因之一就是印刷所拥有凹版印刷的第一流先进设备和技术力量,同时也为我国培育了一大批雕刻制版的优秀人才,赵俊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沈逢吉先生的教育方法极为严格,尤其注重诱导学生下苦工于基本功的磨练。新生头两年先学习绘画,从铅笔写生入手,静物、人物素描以及临摹花边图案等。第三年开始实习雕刻技术,也从基本功做起。先用圆规在铜板上划出一层层圆圈,然后用刻刀沿着划痕雕刻,用以培养学生的腕力和用刀功力,但仍不废绘事。赵俊得到如此高明的老师培养,虽年未弱冠,但凭借其非凡的毅力和刻苦努力终于学有所成,深得沈先生青睐,视为薪传弟子,并以爱女相许。1930年,沈逢吉因病修养,委赵俊照顾课务,后授以代主任之职。1935年1月21日沈先生不幸病逝,临终前遗言勉励赵俊勤究刻艺,为国增光;又以未报师恩为憾,嘱托赵俊务必代偿夙愿。
沈先生故后,赵俊正式升任雕刻课主任。在他出任课主任、及以后在重庆任华南印刷厂厂长、香港分厂第一厂长期间,他以世界第一流的雕刻技艺和卓越的领导才能,不仅为中华书局赢得厚利,为祖国争得荣誉,也不负老师兼泰山对他的期望之殷。
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政策”,硬通货和商业银行所发行的钞券一律禁止使用。1937年抗战军兴,军需浩繁,通货开始膨胀,钞券需求量加大,中华书局印钞业务发展之快,大有一日千里之势。赵俊在1935年负责设计雕刻的第一笔印钞业务就是“中央银行四川省通用贰角伍分券”,曾得到中央银行发行局局长李稚莲的赞赏。其设计的第一套法币壹元券,正面刻有宝鼎图案,背面刻有孔子问礼图,两面配以古色古香的花边,更是设计新颖、典雅大方,富有民族风格。以后承接中央行的壹元券、拾元券以及壹角、贰角、伍角辅币券,图案设计更有创新。1938年赵俊(28岁)雕刻的孙中山钢像和1940年(30岁)刻的孔祥熙钢像,获得中外名家的一致好评和推崇,其中孙中山先生钢像曾用于当时发行的17种不同面额的币券上,成为央行纸币上的标准像,就连世界钢版人像雕刻权威、美国雕刻家撒威吉(ROBERT SAVACE)见之也推崇不已。
抗日战争爆发,1938年中华书局把所有的印钞设备和从业员工全部迁往香港分厂。抗战后期,中华书局在重庆开办华南印刷厂继续承印钞券业务,李叔明(当时的中华书局新任总经理)即委赵俊任厂长。不久日本战败投降,又委其为香港分厂第一厂长,足见公司当局对他的器重。
赵俊主持港厂工作期间,在企业管理上发挥了卓越的领导才能。兹举其荦荦大者:其一是追回了被日本占领港厂时的大电机,其二是改变工序解决生产难题,其三是治事严谨,知人善用。他的严于律己、任人唯贤,无疑是他管理工作的成功之道。1951年,他离港去巴西自创事业,不久即成为侨界商会领袖。
赵俊早在弱冠之年,就已开始搜集中外古今的雕刻名作,作为自己艺术上的借鉴。在日本举办的三次展览会上都得到了很高的评价:1964年第一次带去的250件展品,被日本报界誉为“赵俊先生感人的礼物”;1966年第二次带去的另外250件,报界评以“先生自己曾是活跃一时、世界一流之雕刻师、世界有名的雕刻家。许多优秀的作品,即使雕刻家也不易见到,为世界最高水平纸凹版雕刻展,先生对雕刻的热情真令人感动”;1986年第三次展出的450件,也就是他为此而付出五年心血考证注释的珍品,被报界说成“这种艺术气氛极为浓厚的雕刻展览,在世界上亦堪称盛举”。
1962年,赵俊特地从巴西前往日本东京,此行目的是为了实践老师临终的嘱咐,为老师的老师细贝先生后代提供去国外留学的资金,以偿还他代师报恩的夙愿。赵俊先生的大小义行难于尽书,如一再对唐驼、王瑾士两位老所长遗孀在生活上的资助,把自己的成就归功于工务部长周文彬对他的鼓励与帮助等等,高风亮节,令人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