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华银行之始末
江南阳明
国华银行乃民国时代著名之商业银行。1927年9月25日,由邹敏初、邓瑞人(东莞人)、唐寿民、邹醒初等人发起创立于上海,1928年1月27日正式开业,总行设在上海宁波路,开业之初即设立储蓄部和信托部。1931年12月29日在国民政府财政部注册,初期额定资本200万元。董事长邹敏初(广东大埔人),总经理饶韬叔,股东除沿长江各地人士外,尤以华南及海外华侨股本为多。专营商业银行一切业务,并办理储蓄、信托、堆栈等业务。营业种类包括各种存款、抵押放款、国内外汇兑及押汇、买卖有价证券及生银、代理收付款项、各种票据承兑及贴现、商业往来放款等。
国华银行在成立初期营业平平,毫无起色。至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十九路军英勇抵御日寇,博得国内外各界华侨同胞的同情和声援,捐款源源不断。因该行董事长邹敏初曾任陈铭枢主粤时代的广东中央银行行长,与十九路军的粤籍军人关系较深,且该行发起人兼股东邓瑞人亦时任十九路军财务负责人,于是国华银行受十九路军的委托,成为国内外捐款的代收机构。在广大舆论的宣传之下,不甚出名的国华银行迅速成为国外内知名的银行,一时风光无限,业务节节攀升。
同年,国华银行改定资本总额为400万元,实收260万元。1933年8月迁至北京路342号自建大楼(该行楼迄今仍存,位于今河南中路转角,11层高达50米,属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该行在南京、常州、苏州、青岛、天津、广州、香港、北平及上海虹口、新闸、静安寺、八仙桥、南市等处设立分行,在苏州胥门和阊门、广州惠爱路、天津东马路、厦门及南京城南、城东、城北、鼓楼、大行宫、中华路等地设立办事处。
但好景不长,1933年底十九路军在福建发动“闽变”,致使该行客户存款锐减。至1936年,国华经营日益困难,恰逢已升任交通银行总经理的唐寿民奉蒋介石之命到广东协助财政厅长宋子良打理财政,唐寿民乘这个机会,求助曾有投资银行意愿的陈济棠。陈财大气粗,投入股本一百万元,并注入数量不菲的存款,顿使国华起死回生。但这样一来,邹敏初随后也只能将董事长之位拱手让给陈系的区芳浦(曾任广东财政厅长)。
汪伪时代继续营业,至1944年3月实收资本增为中储券600万元,同年10月3日汪伪政府财政部发给钱字第2179号营业执照。1945年资本增至1100万元,实收1100万元,分为11万股,每股100元。
抗战胜利后,于1946年8月调整资本为法币2000万元,内拨储蓄、信托两部基金各200万元。同年召开股东大会,选举董事长区芳浦,副董事长沈以甘,常务董事瞿季刚、邓瑞人、杨德昭,董事饶韬叔、李道南、沈叔玉、卢衍明、杨启泰、史咏赓、王禹卿、钱新之、邹殿邦、江茂森共10人,总经理饶韬叔,并执有国民政府财政部311号营业执照,经济部公司登记执照新字第129号执照。
1948年改名为国华商业银行。上海解放后,于1949年9月20日前完成登记验资手续,资本改为人民币1.52亿元,升值1.48亿元,合计3亿元。1951年9月1日宣布公私合营,加入新五行联合总管理处,受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管辖。1952年12月,与其他行庄合并改组为公私合营银行。
而香港分行,在解放后则以国华商业银行总行名义继续营业,但完全接受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管辖。该行位于香港德辅道中39-41号,在香港设有20多家支行,员工近千人。1980年10月,国华银行总行改称总管理处,迁址北京。1989年4月接受中国银行投资,成为中国银行全资附属企业。2001年10月改组成中银香港之一部份,对外不再使用国华商业银行的名义,而统一改用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的称谓。
江茂森(1901-1982年),广东茂名人,香港著名教育家。1926年肄业于国立中山大学,深得广东省主席陈济棠将军之器重,历任中国国民党广东省党部干事、黄埔军校燕塘州分校少校政治教官、第八路军总指挥部中校秘书。1933年任广东第一集团军总司令部军垦处少将处长、第二军军垦区主任。1935年任广东省物产经理处副经理。1936年六一事变后,随陈济棠赴香港,任德明中学校长。1941年香港沦陷后,将德明中学迁至高州,至抗战胜利后迁回。1948年冬随陈济棠出任海南特区行政长官公署财政处处长,曾兼任国华银行10大董事之一。1949年底弃职返港,任德明中学、大同中学校长,后任珠海书院监督及校长,常为学生作学术演讲,曾出版有《茂名县志稿》和《广东文征》等。1982年夏,病逝于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