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袁世凯像券
(南京)孔祥贤
在中国银行的纸币中,有一套著名的“袁世凯像”券,这是集钞爱好者广受青睐的名誉品。但这套纸币并未正式发行,其前因后果亦颇为值得介绍。
民国三年(1914年)初,北洋政府财政总长周自齐明知中国银行所存钞券甚多、无须印制,竟瞒过中国银行,串通制用局局长徐恩元,由徐出面向美国钞票公司私自订印中国银行的壹圆票1亿张,其用心诚不可问。
3月5日,周自齐批准了徐恩元上呈的印钞报告。3月20日,财政部函告中国银行:“以后贵行如需用一元钞票,尽可向本部拨用,务希勿再订印”。
公文往返之后,中国银行于4月3日函复拒绝:“查本行钞票向系本行与承印人订印,凡现在行用者除将原订大清银行钞票改印外,其花纹式样实已渐归一致。前奉大部制行字833号函称各节,在本行以为此项一元钞票一万万张事前并未与本行接洽,当不至印有中国银行字样,兹奉覆示均有中国银行宇样,实出本行意料之外,况花纹式样又与现在本行行用者不同,是歧之又歧,将来中国银行兑换券永无一致之日,本行不无疑虑。且此项一元钞票印本既钜(笔者注:其中包含经手人回扣,印价当然高了),行用亦尚不需此数,碍难遵照大部制行字第833号公函办理”。
周自齐自知理亏,批道:可由币制局与银行面谈,不必复函,免有误会。财政部派出税务处督办梁士诒、币制局总裁梁启超、制用局长徐恩元,前来与中国银行总裁汤睿“会议”。在如此“磋商”下,汤睿不得已开单,壹圆券照印5000万张,其余5000万张改为伍圆、拾圆、伍拾圆、壹百圆四种,由会议“决定”。美钞公司以印费照旧,遵照改印。
民国四年(1915年)4月,该项钞票装船运华,在日本函馆洋面沉没,该批3,500万元只捞获少数,因此形同废纸,不能发行。所余5.65亿元钞券分存财政部及中国银行库房内,空占库容,诸多不便,后于民国六年(1917年)间销毁。
该项钞券印费共计英金25万余镑,折合银元300万元,付之流水,虽然外界都有怀疑,而周、徐等人“笑骂由他笑骂,好官我自为之”,如此政府,怎能不垮。
这套“袁世凯像”券,虽有五种面额,而正背两面图案基本相同(仅面额不同),这当然是为了节省雕版费用。正面正中为袁氏半身像,免冠戎装,版式一般,背面为英文。但与以前各券相比,有两个特点:
1、在袁像之下,印有“凭票即付中华民国国币x圆”字样,以前只称“通用银元”,表明这是与《国币条例》相配合的。
2、下端边框正中有“中华民国三年十月四日”字样,以前是只印“年”,顶多到“月”,而无具体日期的。
10月4日是什么日子呢?原来1913年10月4日是国会公布《总统选举法》的日子,根据该“选举法”,在军警的围困下,10月6日议员们被迫“选”出袁世凯为大总统。
由此可知,周自齐、徐恩元二人是以此券来作为袁世凯当选正式大总统的纪念品,颇有“溜须拍马”之属性!
注:袁世凯(1859-1916年),字慰廷,号容庵,河南项城人。自幼习文练武,尤善骑射兵法。1874年从叔赴京读书,但屡试未中。1881年,赴登州投奔其养父袁保庆之结义兄弟、淮军将领吴长庆,任帮办营务处。1882年朝鲜“壬午军乱”,随军东渡朝鲜,其治军严肃、调度有方且作战勇猛,在平定兵变后被报为头功,故朝廷令其以帮办朝鲜军务之职驻扎藩属,协助训练朝鲜新军。1884年指挥清军击退“甲申政变”中的日军,得李鸿章之赏识,升任“驻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直至甲午战争前回国。1895年,奉命在天津小站督练新军,使中国军队从八旗绿营制度改变成近代陆军,同时也培养了大量军官,逐渐形成北洋军系。戊戌变法时期,一度赞成维新,后又向荣禄告密,得慈禧太后信任。1899年升山东巡抚,曾镇压义和团。1900年庚子事变,加入“东南互保”,使山东免受战乱。1901年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次年兼任参预政务大臣和练兵大臣,练就北洋六镇,又兼任督办电政大臣、督办铁路大臣及会议商约大臣,形成庞大的北洋军事政治集团。1907年,赴京任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成为中枢重臣。1908年底,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相继病死,旋被摄政王载沣解除官职,归隐河南,韬光养晦。武昌起义后,于1911年11月1日复出,授内阁总理大臣。2月12日逼清帝逊位,15日当选临时大总统,3月10日在北京就职。1913年镇压二次革命,10月6日当选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1914年颁布《中华民国约法》。1915年5月,曾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同年12月12日宣布称帝,改元洪宪。此举遭到全国反对,并引发护国运动。1916年3月22日,在做了83天皇帝之后又被迫取消帝制,仍称大总统。5月下旬忧愤成疾,后于6月6日病逝,时年57岁。他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但他曾积极维护国家主权完整统一,亦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各方面的近代化做出重要贡献,而他一生最大的败笔则在于称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