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丰银行之伊始
镇海·蔡小军
自第二次鸦片战争以来,大清帝国政府继开放广州、福州、厦门、上海、宁波“五口通商”之后,又被迫开放牛庄、天津等七个沿海城市,以及镇江、南京等四个长江沿岸城市。这些沿海和长江流域大片腹地的被迫开放,使得中国门户大开,为各国洋商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贸易前景。
香港舊照
香港是西方列强(尤其是英国)对华贸易的基地,也是国际海运和转口贸易的中心。虽然当时已有多家总行设在伦敦和孟买的银行进驻香港,如丽如银行(在港称东藩汇理银行,1845年在港设立分行)、有利银行(1857年在港设立分行)、渣打银行(在华称麦加利银行,1859年在港设立分行)、法兰西银行(1860年在港设立分行)、阿加剌银行(1862年
在港设立分行)等,但却没有一家是总行设在香港本地的银行。当时香港总督罗便臣也欲把促进金融业发展,作为其任内的施政重心。如果有一家总行设在本地的银
行,不但可以适应急剧扩大的贸易发展需求,而且更能照顾到香港殖民政府关于港口码头、公用事业等建设的要求,可直接为香港政府出力。
上海的第一个租界(1845年)
汇丰银行最早的发起人是苏格兰籍商人苏石兰,当时他是大英轮船公司在香港的代理人,曾在汇丰银行成立的前两年,与英国资本家组建了后来独霸华南造船工业的香港黄埔船坞公司(Hongkong
and whampoa Dock Co.),并出任主席,他在香港是一位公认有势力的人物。在1864年初,苏石兰开始酝酿在中国开设一家银行,后来某天在“渥太华号”邮船到达香港时,伊斯特利船长告诉他一项极为重要的密讯:孟买商人新近开设了一家“中国皇家银行”,他们自己占有2/3或3/4的股本,很快将会派遣特使来中国招募余下的股本。
而此时的上海,早已取代广州,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城市。立足上海,方能扩大对中国的贸易,而急剧膨胀的对华贸易,更需要银行来进行贸易融资,这一切已经成为洋商的迫切需求。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之下,汇丰银行便应运而生。
于是,苏石兰立刻就下定决心要创设香港第一家本土银行,当晚他就写出了一份按照苏格兰银行标准行事的计划书。次日,便找到最著名的香港律师波拉德,开始走访香港所有的大商行。在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内,这家计划500万港币的银行资本已经全部募足,甚至大大超标;除了怡和洋行以外,几乎所有最著名的商行都乐于参与其中。
1864年8月6日,汇丰银行召开了由多家洋行参加的临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根据苏石兰的提议,临时委员会主席由宝顺洋行担任。1865年初,汇丰银行完成了筹备工作。3月2日,临时委员会改组为汇丰银行董事局;3月3日,汇丰银行正式开业,总部设在港岛皇后大道中1号租借的获多利大厦。一个月之后,具有自己独立管理委员会的上海分行正式对外营业。
1866年8月14日,汇丰银行正式取得英国政府的营业执照。同年,在席卷欧洲和印度的金融危机中,汇丰也借助发起人的雄厚实力及香港殖民政府的支持,完全躲过了银行大倒闭风潮的惊涛骇浪,成为能在香港和上海继续存活的最后5家外商银行之一(另4家分别为丽如银行、有利银行、麦加利银行和法兰西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