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直隶地名券

2015/6/20 17:21:23

中 国 银 行 直 隶 地 名 券

(镇海)蔡小军

在中国银行的历史上,从未有过“直隶”分支行的设置,但留存于世的却有“直隶”地名券,而且还是属于发行和流通过的券种。

就实物而言,“直隶”地名券分为“李鸿章像券”和“黄帝像券”两大类,而且还加印不同小地名。如此丰富的券种,究竟是在什么原因、何种背景下所产生呢?这个复杂的问题,十余年前笔者在孔祥贤先生的指导下,就已经深入档案去研究,在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探索后,才总算找出一些端倪。

1914年,中国银行总行改组为总管理处,另成立北京分行,管理京兆地区的中行业务。同年,中国银行为试行推广发行,商准财政部在全国各县设立货币交换所,专事发行各小地名券,并决定先在京兆、直隶两区各县试办。

1915430日,袁世凯大总统正式批准《中国银行货币交换所暂行条例》,61日成立货币交换总所,由中国银行拨发资本200万元,独立经营,并在北京、天津、保定、邢台、张家口五处先设立分所。不久,又奉大总统批令,“准归并中国银行办理”,中行随即开始清点账目,截止11月底止,所有亏累“由(财政)部核准发还”,121日起由中国银行负责。嗣后也因交换所开支浩繁,殊不经济,未及半载,就停办了。

货币交换所的开办虽然没有成功,但天津、北京两大分行却已正式发行了京兆、直隶及各县小地名券。

当时,中国银行总管理处为了明确天津、北京两大分行发行与收兑的职权,在发行的纸币实物上还是作了明显的区分,这里面的奥妙在于:

 

天津分行发行的是“李鸿章像”直隶地名券,有壹圆和伍圆2种,其特征是所印“直隶”地名为黑色楷体。实物又细分直隶券和直隶小地名券,内中:

壹圆小地名券包括保(保定)、顺(顺义)、石(石门)、沧(沧州)、滦(滦县)、唐(行唐)6种(除保定券发行10万张外,其余5县各发行5万张);

伍圆小地名券档案中没有详细记录县名(但记录共发行8万张),笔者之前仅见过“石”(石门)1种,此外就是森本勇先生珍藏的这枚“祁”(祁州,即安国县)小地名券。

 

北京分行发行的是民国元年版“黄帝像”直隶地名券,分壹圆、伍圆和拾圆3种,其特征是所印“直隶”地名为红色隶书。实物也细分直隶券和直隶小地名券,其中小地名券笔者已知有芦(芦台)、密(密云)、涿(涿州)、霸(霸县)、静(静海)、胜(胜芳)6种,另据说还有直隶张家口地名券等。

 

这些直隶地名券的版式差异,本是中国银行内部区分的秘密,并不对外公布。但万万没有想到是,在一年多之后,券种的差异竟然因停兑事件而被曝光了。

19151220日,袁世凯称帝,护国战争爆发,财政部已无法解决庞大的军费,当时总统府秘书长梁士诒秘密策划合办中国、交通两银行,集中两行各地分行之所有库存现金约1000余万元以备急用,并建议发行一种不兑现钞票。风声一起,两行遂陷入挤兑困境。

1916512日,国务院下达《停兑令》,规定:“自即日起,所有中、交两行已发纸币及应付款项,暂时一律不准兑现付现。……各省地方均不准私自违令兑现、付现,并严行弹压,禁止滋扰……”。此令一出,也间接宣布了北洋政府财政与金融的破产,很快便引起了全国性的金融恐慌与停兑风潮。

中国银行上海分行率先抵抗“停兑令”,得到社会各界广泛支持。521日,直隶绅商也组织维持金融临时会,宣布维持天津中、交两行钞票,并在《大公报》上首次披露了中国银行“直隶”券地名字体的差异,并声明对北京中国银行发行的直隶地名券,“一概不兑”。但在当局的干预下,维持金融临时会很快被迫取消,天津中、交两行钞票再度停兑。

710日,中国银行天津分行在总行的支持下,冲破重重障碍,登报通告兑现本行钞票。此时,“李鸿章像”直隶地名券由天津中行彻底收回,而北京分行发行的是民国元年版“黄帝像”直隶地名券仍是低折的停兑券,备受社会各界诘责,最终一直拖到1918年以后才着手解决。

(跋:谨以此文纪念已故中国银行行史学家孔祥贤先生,他曾主持编写《中国银行行史资料汇编》、《中国近代纸币史》,著有《大清银行行史》、《红楼梦的破译》等,博古通今,治学严谨。早年有幸承蒙先生之教诲引导,才使得笔者能够在中国银行纸币研究领域颇有心得和乐趣,饮水思源,勿忘其本,特为之记!)

关于阳明联系我们拍品征集诚聘英才拍卖规则帮助中心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上海阳明拍卖有限公司    服务热线 021-63308060 (工作日 9:30-18:00)    沪ICP备14040631号-1
COPYRIGHT © 2014 YANGMINGAUCTION.COM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